什么是认知干预

  • 认知干预(Cognitive Intervention)是为了帮助想要摆脱心理问题的个体而设计的心理治疗方法, 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对于问题的觉知水平、主观体验和思考方式方法来进行。

  • Cognitive intervention is designed to help people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difficulties in the way that they think or perceive) to re-engineer themselves back toward a healthy and productive life.

干预类别

  • 心理学干预一般是多次干预(multi-session),持续时间至少在两周以上,一般数个月到几年都有可能。这样的干预早期都是用于临床心理治疗的,其主要目的是减轻心理障碍(correcting problems)。但是正念干预目前开始在普通人群中流行开来,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心理机能(promote strengths)和幸福感,一般也持续两周以上。
  • 单次干预(Single-session intervention). 首先,单次干预主要应用在健康人群的非治疗目的,例如增强自信、希望等。
  • 无论多次干预还是单次干预,都需要对干预的效应进行有效测量,评估干预的效果。
  • Feldman等人(2012)使用单次干预(加测量一共90分钟)
  • Feldman, D. B. & Dreher, D. E. (2012). “Can hope be changed in 90 minutes? Testing the efficacy of a single-session goal-pursuit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3 (4): 745–759. doi:10.1007/s10902-011-9292-4
  • Rose, S., Bisson, J., & Wessely, S. (2003).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ingle-ses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debriefing’) following trauma.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72(4), 176-184.
  • 根据要解决的科学假设,相应地设计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RCT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旨在确定新型实验性治疗干预(药物或治疗)是否优于安慰剂或对照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称为优越性试验(superiority trail)。
    • 不太常见的是非劣效性RCT(non-superiority trail),旨在评估新的干预措施是否比现有的参考干预措施差得不可接受。
    • 等效RCT(equivalence RCT)旨在调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否与另一种已经存在的对照干预措施等效有效。

干预对象

  • 认知受损(cognitive impairments),并且需要他人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以便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个体。

干预对象的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问卷常模,例如BDI-II有cut-off,可以根据问卷说明对被试进行分组,筛出高低抑郁组。
  • 对于所采用测量问卷没有常模的,可以使用四分位数(Quartile)来分组,例如将上四分位数定义为高分组,将下四位数定义为低分组。例如McCleery(2001)用神经质得分的上下四分位数分别来定义高低神经质组:All those who scored in the upper or the lower quartil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euroticism according to gender were invited to take part in a dexamethasone–CRH test.
  • 临床被试往往不能只依赖问卷得分进行筛选,必须要依赖专业医师根据DSM来进行诊断入组。

前提假设

心理上的认知干预假设通过改变对自己以往经验或当前经历的看法, 我们的情绪、行为和生理活动是可以被自我掌握的,或者至少可以被自己所影响。 也就是说,患者首先需要相信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可以被自己所调节(自我调节信念)。

基本干预手段

  1. 引导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让患者对自我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
  2. 通过有效的提问和聆听,引导个体理解其对待心理问题的方式,并引导其用言语表述其观点。
  3. 通过将观点的语言化,干预者就能够帮助患者分析观点中逻辑上的优势和缺陷;患者使用了哪些证据来 强化其观点,哪些证据是不可靠的?其观点是合理的吗,对于患者是有利的吗?
  4. 在交流中,尝试转变患者的认知,让患者用一种新的观点来看待其遭遇的问题。

认知训练

  1. 认知训练(cognitive training),也称为大脑训练(Brain training)的目的是帮助个体维持或提高其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
  2. 认知训练和认知干预的差别在于:认知训练的个体并不一定是具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正常个体贯穿其一生都可以接受 第一,认知训练的个体并不一定是具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正常个体贯穿其一生都可以接受 认知训练。我们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也包含了一部分认知训练的内容,例如如何使用辩证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训练(training)的侧重点在于训练者通过有效地沟通让被训练者产生学习活动,类似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认知干预侧重于矫正患者的心理问题,类似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第三,目的不同。认知训练往往集中在如何通过系统的训练来提高个体的记忆能力(速度,容量还是持续性)、注意力、语言能力或者自我调节能力等等;认知干预的目的在于矫正患者的心理问题, 帮助其重构更具有适应性的认知框架。
  3. 认知训练和认知干预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假设认知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或干预的方法来矫正、维持或提高,即我们的认知是具有可塑性的。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讲,就是认为大脑是具有可塑的(neuroplasticity)。 Our brains can keep adapting and developing new abilities throughout our lifetime.

认知训练干预(cognitive training interventions)

认知训练和认知干预也可以相结合。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

  • 美国医师学会、美国睡眠医学会、中国睡眠研究会建议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慢性失眠障碍治疗的首选方案,短期(大概2-4周起效)效果与药物相当,长期效果比药物持久。
  • CBTI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睡眠卫生、认知疗法
  • CBTI内容介绍

情绪调节干预

  1. Denny B. T. (2020). Getting better over time: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training. Emotion (Washington, D.C.), 20(1), 110–114.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641

正念干预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 正念减压)和Mindfulness-Based Cogntive Therapy (MBCT, 正念认知疗法) 是最基础的基于正念的干预方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

  • 参考书,胡君梅,正念减压自学全书
  • MBSR课程安排:
    1. 正念减压课程,是有一套具有国际标准规格的,但实施过程亦涵容若干弹性的训练。整个课程为期八周,每周上课一次,每次平均2.5小时。
    2. 在第一堂课正式开始之前有预备课程,以让大家熟悉环境、时间、课程与彼此。在第六堂课与第七堂课中间,安排一整天的培训称为一日静观。每堂课程都有该堂的目标与学习重点,课程环环相扣。整体而言,正念减压课程的目的是:
  • MBSR内容: (1)系统性地培育觉察能力,包括:对静态身体的觉察、对动态身体的觉察、对想法的觉察、对情绪的觉察、对人际沟通的觉察,由粗至细,由狭至广、由浅至深地逐层开展生活中时时刻刻的觉察。 (2)当我们有觉察能力后,比较能清晰地看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惯性反应。这些惯性反应成为各种习惯,左右了我们的生活,塑造了当下活着的样貌,不论是喜欢的或不喜欢、有益的或有害的。 (3)通过不断地练习,我们学习把正念觉察带入日常生活中,在觉察中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与选择。经由一次又一次由内自主启发的明智选择,我们开始能从惯性反应中不太费劲地自然挣脱,尤其是对自己有害的惯性,慢慢培育出以有觉察回应为底蕴的生活方式,降低因惯性所带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危害,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康、疗愈与成长。 (4)正念减压课程是套优良的自我照顾训练,可以增进自我认识,有效减轻压力,增加情绪调节能力,训练既专注又放松的能力,提升免疫力等。

Mindfulness-Based Cogntive Therapy-MBCT

  • 参考书:八周正念之旅
  • MBCT是Zindel V. Segal,J. Mark G. Williams及John D. Teasdale三位心理学家在MBS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MBCT是对MBSR(正念减压)的改编,它使用相同的基本格式和结构:
    1. 为期8周的课程,以及一整天的正念日;
    2. 课堂结构都包括心理教育,正式冥想和动作练习,都由老师主导讨论和答疑
    3. 日常家庭练习。 在MBSR中一样,参与者学会识别面对困难时习惯性而无益的反应,并学习带着好奇、接纳和非评价的态度对待一切经验,包括困难的感觉、情绪、思想和行为。
  • MBCT取代了MBSR的一些内容,重点关注抑郁症患者易感的特定消极思维模式,而这些模式也是普通人常常面对的。
  • MBCT为治疗抑郁症而开发,研究表明它可以有效预防抑郁症患者的复发。 MBCT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课程早期明确关注低落情绪和消极思想,以便参与者获得识别这些症状的经验,并使他们对自己有能力进行适宜反应充满信心。

Brief or short-term Mindfulness

  • Howarth (2019): MBSR and MBCT programs are similar, in that they last 8 weeks and require daily practice, along with weekly group sessions. These programs require a high-level commitment from both the participant and facilitator and this has potentially been a barrier for many who may benefit from a mindfulness-based approach (Chen et al. 2014; Craigie et al. 2016; Crane and Kuyken 2013). Thus, recent studies have sough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MBIs) that are briefer and less intense. Often comprised of a single key element of the mindfulness approach (e.g., acceptance or compassion), these interventions are commonly packaged as a quick and easy self-management tool and are backed by evidence that even small behavior changes can impact complex health outcomes (Davis et al. 2015; Hill et al. 2003; Stroebele et al. n.d.).

Online Mindfulness

E-Meditation

  • Badran, B. W., Austelle, C. W., Smith, N. R., Glusman, C. E., Froeliger, B., Garland, E. L., … & Short, B. (2017). A double-blind study exploring the use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to potentially enhanc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E-Meditation). Brain Stimulation: Basic,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Neuromodulation, 10(1), 152-154.

正念效果的衡量

  •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FFMQ)
  •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FFMQ-SF Dutch version; Bohlmeijer et al. 2011).

人格干预

干预外倾性(内向-外向)

  •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也常称为‘happiness’。研究表明,人格特质通过一些因素影响幸福感。但幸福感领域忽略了一个密切因素:外倾性(extraversion)。
  • Margolis 2020年研究试图探讨能够通过改变个体的外倾性和相关行为,从而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 研究问题:
    1. 在几天内(而非几分钟内),外向行为可以被操纵吗?
    2. 改变外向行为的指示(指导语),是否会引起幸福感水平发生改变?
    3. 改变外向行为的指导语是否引起人格测量的改变?
  • 研究过程:
    1. 通过指导语(指示),要求被试在一周内表现内向,在一周内表现外向。
    2. 将被试随机分配在先内后外,和先外后内两组。
    3. 被试每周完成三次在线评测
  • 实验操作:选择三个尽量避免社会期望的外向形容词和内向形容词,要求被试按照外向或内向形容词的描述特征产生行为。
  • 研究结果:
    1. 外向行为在外向周显著增加,内向行为在内向周显著增加
    2. 外向周的幸福感水平高于内向周的幸福感
    3. 外倾性特质得分在外向周增加,在内向周减少,差异显著
  • 结论:外向行为可以被操纵;增加外向行为的操纵显著改善了幸福感,特别是积极的情感、联系和流动。增加内向行为的操作显著降低了幸福感。

  • Margolis, S., & Lyubomirsky, S. (2020).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extraverted and introverted behavior and its effects on well-be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9(4), 719.

君子人格的完善

二元治疗(Dyadic Treatment)

  • 二元治疗是一种将婴儿或幼儿与父母(或者同龄人)一起治疗的治疗形式。临床医生与亲子二元组一起或在附近的房间,并指导父母鼓励积极的互动,这有助于改善育儿、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行为。父母和孩子都有机会体验更积极的方式来相互交流。有几种基于证据的二元治疗模型(例如,亲子互动治疗和儿童-父母心理治疗)。临床医生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才能提供循证二元治疗并达到预期的结果。
  • 二元疗法涉及同时向父母和孩子提供治疗。几种手动二元方法已显示出治疗幼儿社会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有效性。 三种广泛使用的模型:
    • 儿童 - 父母心理治疗(Child-Parent Psychotherapy),
    • 亲子互动疗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PCIT)
    • 依恋和生物行为追赶(Attachment and Biobehavioral Catch-up, ABC)。
  • Thomas, R., Abell, B., Webb, H. J., Avdagic, E., & Zimmer-Gembeck, M. J. (2017).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140(3).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7-0352

参考资料

  1. http://www.knowledgebank.irri.org/training/fact-sheets/conducting-training/item/designing-effective-training-interventions-fact-sheet
  2. https://www.braintrain.com/what-is-cognitive-training/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ain_training
  4. Howarth, A., Smith, J. G., Perkins-Porras, L., & Ussher, M. (2019). Effects of Brie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on Health-Related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Mindfulness, 10(10), 1957–1968.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9-01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