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应:习惯化和敏感化

定义

  • 所有的生命体,大到恐龙,小到神经细胞,都面临着各自的生存挑战,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
  • 生命体对外部刺激的适应反应一般表现为习惯化或敏感化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是生命体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没有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形式,但这也可以视为个体的一种学习过程,一般称之为非联合型学习(non-associative learning).当然,我个人感觉还是称之为个体的适应过程更好,因为这种过程可能并不会依赖个体的认知加工,而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过程,应该是无意识或自动化进行的,不需要个体的有意识控制。
  • 当一个刺激对生物组织不是损伤性的或致命性的,就表现为习惯化(habituation)。刺激重复多次出现,对其反应也就变得淡漠和减弱;
  • 相反,如果刺激是损伤性的,当其重复出现就会表现为过快过强的敏感化(sensitization)反应。
  • 人体的适应系统(adaptational system)可以简单分为三个子系统(subsystem):
    1. Reflexes (反射)
    2. Physiological drives (生理需要),like hunger and thirst
    3. Emotion.

应用注意事项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 ERP是以同种刺激反复出现,以刺激呈现的时间为零点,将每次诱发的电位变化进行时间锁定叠加。这样可以把背景的脑自发电位作为噪声通过平均而削弱抛弃,使原来淹没在自发电位中的诱发电位显现出来。
  • ERP的基本假设就是第一,只要刺激参数恒定,脑诱发反应也是恒定的;第二,脑受到一种刺激,其自发反应基本不变。
  • 但是,因为大脑反应的习惯化和敏感化,上述两种假设都不成立。第一,当大脑受到刺激后,自发电位基本节律发生变化。大脑安静时以α节律(8-13次/秒)为主。受到刺激的瞬间发生α阻抑反应,β节律(14-30次/秒)取代了α节律成为主频率;第二,脑不同部位记录的电活动,即不同导联的电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这种节律取代的去同步化反应,随后又逐步发生同步化,脑电活动的频率逐渐变慢。
  • 总之,脑电技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进步空间。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 对BOLD fMRI而言,连续多次重复呈现完全相同刺激所引起的BOLD信号也会逐渐降低。
  • 利用大脑对刺激的生物适应性现象,Grill-Spector和Malach(2001)创造出一种新的实验设计方法,称之为功能性磁共振适应性成像法。
  • 这一方法的原理是,重复呈现的某种刺激(如面孔),保留刺激的某一特征,改变其他特征;如果大脑BOLD信号(如梭状回的信号)出现了适应性反应,则说明变化的特征不是人类面孔识别的关键刺激;反之,如果大脑BOLD信号对其他特征没有显现出适应性,则说明变化的特征是识别人类面孔的关键特征。

2. 情绪的习惯化和巩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

  • 情绪是个体对内外利弊刺激的一种反应。所以如果情绪刺激反复出现,情绪必然伴随着习惯化或敏感化的趋势。
  • 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享乐适应是指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

理论模型

  • 范富霞 and 吕厚超 (2013). “情感适应的心理机制:AREA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1(4): 653-663. *

效价的不对称性

  • 情绪习惯化不对称性的基础
  • 李爱梅, et al. (2015).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及其机制探讨.” 心理科学进展 23(4): 632-642.
  • Baumeister, R. F., et al. (2001).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4): 323.
  • Koch, A., et al. (2016). “A general valence asymmetry in similarity: Good is more alike than ba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2(8): 1171.
  • Alves, H., et al. (2017). “Why good is more alike than bad: Processing implications.” Trends Cogn Sci 21(2): 69-79.

3. 情绪适应与情绪记忆的巩固和消退

  • Kensinger, E. A. (2009). Remembering the details: Effects of emotion. Emotion review, 1(2), 99-113.
  • Mather, M. (2009). When emotion intensifies memory interferenc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51, 101-120.
  • 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是考察情绪如何影响记忆的细节。
  • Kensinger (2009)对其实验室一系列研究进行了综述,得出结论—— 人们对于消极情绪事件的细节记忆更好, 即对情绪项目的内在细节的记忆增强只发生在消极项目上.
  • 但是,Mather 等人(2009)对该结论撰文回应并总结其多项研究却一致地发现, 唤醒的情绪刺激比非唤醒的刺激的细节记忆则更为准确,而与效价无关。因而Mather等人认为情绪的唤醒是对情绪事件及其内在特征记忆增强的根源。两人不同的发现意味着唤醒与效价可能对情绪项目的细节记忆准确率具有相互联系却又彼此相对独立的贡献。

参考文献

  • 邹吉林, et al. (2011). “超越效价和唤醒–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9(9): 1339-1346.
  • Oswald, A. J. and N. Powdthavee (2008). “Does happiness adap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disability with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sts and judg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2(5-6): 1061-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