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简介
- 题目:Descending pain modulation system: from cortical to subcortical
- 报告人:孔亚卓 研究员
- 时间:2018年1月12日(周五)上午9:00-11:00
- 地点:心理学部213报告厅
- 个人简介:
孔亚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所磁共振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度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技术英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后在牛津大学功能脑成像中心(FMRIB)从事磁共振成像研究多年. 主持开发了去除fMRI生理噪声的方法,研发的工具包被集成到国际知名的FSL软件包中;主持开发和优化了脊髓fMRI成像和分析的步骤,该技术和分析方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并首次发现在脊髓中也存在符合生理特性分布的静息态网络,此项成果发表在PNAS上,并被《自然》杂志网站报道。近年来,他致力于运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包括结构成像、功能磁共振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动脉血标记灌注成像(ASL)、磁共振波普(MRS)等方法,来研究疼痛的脑干-脊髓神经通路以及脊髓神经疾病。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包括PNAS,NeuroImage,Journal of Neuroscience,Pain等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杂志上。目前申请人是欧洲多发性硬化磁共振学会MAGNIMS重要成员,牛津大学脑功能成像中心客座研究员。
报告内容
Basic terms
- 为什么人会感到疼痛?
- 早期自下而上:16世纪笛卡尔的学说,哪里受伤哪里疼。越严重越疼;
![the pain pathway](http://p24kfvgv3.bkt.clouddn.com/18-1-12/20963297.jpg)
孔老师首先介绍了疼痛是与组织损伤有关的不适感觉和情感经历,也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病症。疼痛既是一种原始感受,警告机体受到了伤害,从而引起一系列防御性和保护性的反应,同时疼痛不仅有躯体上的不适,而且伴随着情感和心理上的变化,是机体感觉研究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紧接着,孔老师介绍了前人关于疼痛神经机制的两种早期和现代模型。早期模式认为认为疼痛来自于身体的伤病或者损伤,例如关节排列错位、肌肉撕裂、椎间盘破裂等等。这是基于哲学家笛卡尔在几乎450年前提出的思维方式,他写道:“火焰颗粒从火中跳出来,碰到了脚趾,一直上升到脊柱,直到大脑突然听到一声响。痛死了。”
- 当今自上而下:21世纪疼痛的神经通路。现代的疼痛模型认为,疼痛在你的大脑里,身体本身并没有疼痛感受器只有伤害感受器。身体受到伤害后,伤害感受器的“警告”信号到达了大脑,就由大脑决定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危险,是否应该产生疼痛的感受。
![the pain pathway](http://p24kfvgv3.bkt.clouddn.com/18-1-12/41147397.jpg)
- 前人疼痛的神经机制研究大都集中在大脑上,脊髓的研究很少。多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了这一现状:
- 脊髓中的神经信号受到心跳、呼吸和头动(近10mm)等噪声的干扰
- 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
孔老师提出的解决办法:
- 利用physiological noise models (PNM)去噪(已经整合到FSL)。这可能需要fmri扫描时同步采集心跳和呼吸的信号。任务态因为是条件之间对比,影响可能不大。但是静息态的话,没有对比,其去除生理噪声是比较重要的。按照孔老师的说法,不去生理噪声的静息态他不相信。
- ICA处理方法,分离噪声。
- 脊髓的结构:脊髓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central canal)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anterior and posterior horns)组成。
- 手部的疼痛必定先传导到脊髓(C5 C6 C7),再到脑干,再到海马,杏仁核。其生理上的传导机制非常明确,这为后期的功能层次的fmri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Empirical studies
-
定位:最基本的研究,疼痛刺激左手或右手,看C5-C6对应的部位是否出现相应的激活。基本上每种疼痛相关的fmri研究都要先定位,一方面是操作性检验,一方面是为后续的功能连接等高级分析做基础。
- 连接:
- 安慰剂效应中下行疼痛系统的激活。给被试一个疼痛刺激,然后让被试服用安慰剂,谎称有治疗疼痛的作用。被试就真的声称疼痛减轻了。结果发现rACC and PAG连接越强,pain-sensitive regions的BOLD活动越弱。这就证明了自上而下的疼痛中枢在疼痛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Eippert, et al., 2009](http://p24kfvgv3.bkt.clouddn.com/18-1-12/41365960.jpg)- 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t 3T. 以脊髓灰质蝴蝶的四个翅膀分别做种子点和全脊髓灰质,以及两两做ROI做功能连接。 结果发现ventral horn connectivity鲁棒性非常好, dorsal horn connectivity鲁棒性较好。表明脊髓灰质的功能连接是非常稳定的,空间分布上是比较一致的,可以作为探索脊髓相关疾病的一个有效工具(Eippert & Kong, 2017, NeuroImage)。
-
网络:是否在脊髓上也存在静息态的网络 (Kong et al., 2014 PNAS)?使用ICA的方法对脊髓的静息态数据进行分类,得到背侧和腹侧的脊髓静息态网络(RSNs)。然后用dual-regression technique技术(zuo 2010)对网络间属性的差异进行检验。
- 最牛逼的是德国科学家做的一个,同步采集脊髓和大脑的BOLD信号(simultaneous fmri),这个扫描序列非常难,目前只有他们能做(Sprenger et al., 2015, JN)。
- 相关的思想贯穿所有研究:FC可以与激活做相关,FC-FC做相关。各种相关。
References
- Eippert, F., Bingel, U., Schoell, E. D., Yacubian, J., Klinger, R., Lorenz, J., & Büchel, C. (2009). Activation of the opioidergic descending pain control system underlies placebo analgesia. Neuron, 63(4), 533-543.
- Eippert, F., Kong, Y., Winkler, A. M., Andersson, J. L., Finsterbusch, J., & Büchel, C., et al. (2017). Investigating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at 3 t. Neuroimage, 147, 589-601.
- Kong, Y., Eippert, F., Beckmann, C. F., Andersson, J., Finsterbusch, J., Büchel, C., … & Brooks, J. C. (2014). Intrinsically organized resting state networks in the human spinal cor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50), 18067-18072.
- Zuo XN, et al. (2010) Reliable intrinsic connectivity networks: Test-retest evaluation using ICA and dual regression approach. Neuroimage 49(3):2163–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