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

  • 英文: sense of control, Control Beliefs,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 (PBC)
  • 其他control的相关术语:personal control, sense of control, locus of control(控制点), cognitive control, agenda control, vicarious control, illusory control, outcome control, primary control, secondary control, action control, decisional control, predictive control, informational control, and proxy contro
  • 自我控制的维度(Skinner, 1996)。
  • 其他没有使用control,但与control密不可分的术语:helplessness, efficacy(效能感), agency(控制手段), capacity, mastery, effectance, effectiveness, autonomy(自主性), self-determination(自我决定理论), competence(能力), contingency(关联,或连接), causal attributions, explanatory style, responsibility, blam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and outcome expectancy.
  • 有研究认为,感知连接(Perceived contingency),是控制感的核心成分。Perceived contingency includes beliefs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ne’s actions and outcomes, 即自己的行为可以导致某些后果。
  • 自我控制与自我决定之间的关系。
  • Skinner (1996): Ends refer to the desired and undesired outcomes over which control is exerted, agents refer to the individuals or groups who exert control, and means refer to the pathways through which control is exerted. In reaction to theories that focused on locus of control and noncontingency, Bandura pointed out that even if individuals believe that outcomes can be influenced by behaviors or responses, they will not attempt to exert control unless they also believe that they themselves are capable of producing the requisite responses.所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是关于控制agent的理论,即控制执行者本身有没有相应的能力。

Books

  1. Self Control in Society, Mind, and Brain
  2. [1]杨丽珠, & 沈悦. (2013).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 安徽教育出版社. 图书
  3. The Science of Self-Control

国内外研究儿童自我控制的专家

国内团队

  1. 辽宁师范大学 杨丽珠团队

[1]宋辉, & 杨丽珠. (1999).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综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李凤杰, & 杨丽珠. (2009). 小学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 心理研究, 02(002), 69-74. [1]杨丽珠, & 宋辉. (2003).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01), 51-56. [1]杨丽珠, & 董光恒. (2005). 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04), 7-12. [1]杨丽珠, & 姜月. (201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6). [1]沈悦, & 杨丽珠. (2010). 中国3-5岁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量表的编制. 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1]但菲, 杨丽珠, & 冯璐. (2005).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000(011), 13-15. [1]杨丽珠, 沈悦, & 马世超. (2012). 幼儿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心理科学(06), 1410-1415. [1]沈悦, 杨丽珠, & 方乐乐. (2015).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 advice of 3-6 years old children’s self control%3-6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建议. 教育科学, 031(001), 68-74. [1]沈悦, 满晶, 杨丽珠, 刘歌, & 马世超. (2016). 幼儿教师期望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000(002), 80-85,96. [1]沈悦, 杨丽珠, & 刘歌. (2015). 早期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 学前教育研究(05), 31-39. [1]孙岩, 金芳, 何明影, 沈悦, & 杨丽珠. (2015). 游戏训练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来自erp的证据. 心理科学(5). [1]王美娥, & 杨丽珠. (2016). 音乐律动促进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 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1]金欣俐, 杨丽珠, & 王江洋. (2009). 癫痫幼儿与正常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3(8).

  1. 北京师范大学 陈会昌团队

[1]王桂平, 陈会昌, 牛宙, & 张宏学. (2004). 促进儿童自我控制的学校纪律.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 [1]陈会昌, 阴军莉, & 张宏学. (2005). 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及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02), 285-289. [1]陈会昌. (1994). 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04), 52-63. [1]陈会昌, 李苗, & 王莉. (2002). 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1]王桂平, & 陈会昌. (2004). 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2(6), 868-868. [1]王莉, & 陈会昌. (1998). 2岁儿童在压力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心理学报, 30(003), 289-297. [1]王莉, 陈会昌, 陈欣银, & 岳永华. (2001). 两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其问题行为. 心理发展与教育(03), 1-4. [1]陈会昌, & 张越波. (1998). 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非抑制特征. 心理学报(04), 460-466. [1]王争艳, 陈会昌, & 陈欣银. (2003). 儿童2~4岁行为抑制的稳定性. 心理学报(01), 95-102. [1]侯静, 陈会昌, & 陈欣银. (2008). 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的发展. 心理学报, 40(006), 701-708. [1]曹睿昕, 陈会昌, 陈欣银, 李丹, 蔡晓露, & 张琳琳等. (2011). 儿童2岁时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14岁学校适应的预测. 心理科学(03), 602-607. [1]侯静, 陈会昌, & 陈欣银. (2009). 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发展对7岁时问题行为,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2), 13-20.

  1. 华东师范大学 桑标

[1]陈伟民, & 桑标. (2002). 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0(001), 65-70. [1]程利, 桑标, & 解希静. (2010). 儿童自我控制研究概况及其启示. 全球教育展望(02), 16-19.

国外团队

  1. Duckworth A. L.

Duckworth, A. L. (2011).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7), 2639–2640.

  1. Rothbaum 毕生控制理论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

Heckhausen & Schulz (1995, 1996) primary control and secondary control https://www.doc88.com/p-206516771521.html

儿童自我控制如何测量

自我控制的实验室观察程序

  • 每次邀请 4 名同性别、互不相识的 4 岁儿童一起到实验室完成一系列观察程序。观察时间大约 1 小时。同时录像。
  • 行为编码:本研究中对自我控制的定义采用Kopp 的界定,即自我控制是遵从、延迟或缺乏外在监督时个体按照社会期望行为的能力。操作定义是儿童顺从主试的命令,收拾玩具的行为。参照Kochanska 和 Aksan (1995) 以 及 Crochenberg 和Litman (1990) 的编码方案,制定 4 岁的编码方案如下:采用时间取样,在每个 5 秒钟内,有且仅有下列一种情况被编码: (1)自我调节的顺从:儿童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需要再提醒或是强迫,其情绪是积极有热情的;儿童表现出合作,完全投入到任务中,自发地持续收拾玩具的动作。 (2)外部调节的顺从:儿童对成人的要求表现出依从,但没有热情和积极情绪,或是合作感;儿童经常停下来,并且需要别人的提醒才能继续收拾玩具。 (3)不完全顺从:儿童把收拾玩具作为一种游戏行为,比如远远的向玩具框中投玩具。 (4)不顺从:儿童玩游戏或做其他活动,不收拾玩具。 (5)无法编码:因为录像看不清楚或者儿童跑出画面等导致的无法编码。 来源:张萍, 梁宗保, 陈会昌, 张光珍, & 陈欣银. (2014). 儿童4岁时的自我控制对其7岁及11岁社会适应的预测. 心理科学, 06 vo 37, Article 06 vo 37.

情绪调节的实验室观察程序

  • 儿童和母亲进入陌生环境中,参与不同的游戏。同时录像。记录儿童在陌生人情境(陌生人与母亲同时在房间‚与母亲 分离---单独在房间以及与母亲分离---与陌生人在一起)和延迟满足情境(食物的延迟满足和玩具的延迟满足)中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策略。
  • 参考Grolnick和王莉等人的编码方式对录像进行编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情绪表现评定,如积极(快乐)或消极情绪(悲伤)
    2. 策略编码:指标为儿童在五种实验情境中各种能够有助于消除或减少情境压力的行为,例如积极活动或分心。
    3. 母亲介入程度评定
    4. 陌生人(主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