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1 1997 执行意图可以促进目标的实现

1. paper information

  • Tittle: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and Effective Goal Pursuit
  • Authors:Peter M. Gollwitzer ,Veronika Brandstatter
  • Publication date: 1997
  • Journal: JPSP

2. Introduction

  • 文章开头作者先引入了两种解释人类如何实现目标实现的理论:content theory and self-regulation theory
  • 本文主要依据自我调节理论。该理论认为,设定一个目标,只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随后的目标追求的过程(goal pursuit)中,有一系列的执行问题需要解决。
  • 本文着重解决目标追求过程中的问题之一:目标指向行为的初始化(目标具体如何实施)。
  • 作者提出了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II)的概念,来描述实现目标的具体过程。
  • 作者提出了两个假设(具体论证的过程忽略):第一,II 可以促进目标的实现,提高目标的完成率(关于II的效果);
  • 第二个假设是关于II机制的假设——II将指向目标行为的控制权授予了指定的情景语境。换句话说,当人们一旦遭遇预设的情景,他们就会轻易地启动目标指向行为(goal-directed behavior)。这一过程的机制和习惯是非常类似的——进入相似的情景,启动某一习惯化行为。

study 1 and 2

被试间设计:II组和GI组。两组都让被试制定一个目标。比较圣诞节期间II组和GI组的目标完成率。差别在于研究一仅仅使用了测量法,研究二则使用了实验操纵的方法。

Study 3

  • 个人认为,应该是为了避免天花板效应,选择了一个较为困难的目标实现任务。即实现目标的时间较短,而预定的行为又比较麻烦——说服任务,观看视频,并随时提出评论。

paper2 2005 目标意图和执行意图的交互作用

Basic information

  • Tittle: The Interplay Between Goal Inten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 Authors:Paschal Sheeran, Thomas L. Webb and Peter M. Gollwitzer
  • Publication date: 2004-12
  • Journal: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Background

  • 目标意图和执行意图是自我调节领域的新兴概念。目标意图明确了个头想要达成的目标,其形式一般为“我准备实现X”。执行意图则明确了个头在某种情景下达成某一目标的方式,其形式一般为“如果遭遇情景Y,那么我就执指向某一目标的行为Z(if-then plan)”
  • 两者有所区别,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执行意图可以视为目标意图的强化版,是建立在特定目标之上的一种行动方案。即执行意图=目标意图+ if-then plan.
  • 形成目标意图或执行意图都具有促进目标实现的作用。但是形成执行意图相比仅仅形成目标意图,促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大。
  • 为什么形成执行意图有利于目标实现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人们在形成执行意图之后,环境线索的访问效率提高了(if component);第二就是指向目标的行为可以自动化进行(then component)。所以,两种意图引导行为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形成执行意图后,一旦遇到指定的环境线索,目标行为就自动化地启动了(automatic mode);而形成目标意图后,目标行为的启动还需要有意识地努力才可以实现(conscious effortful mode)。

    Question and Prediction

  • 执行意图和习惯在运行方式(automation)及其机制上(cue-response associations)有重要的相似之处;并且,关于目标激活是否会影响习惯所引导的行为仍有争议。
  • 所以,本研究检验目标意图是否影响执行意图所引导的行为。
  • 本研究有两种假设,第一,人们的行为方式只受if-then plan的影响,而不受其目标意图的影响;第二,执行意图只引导指向目标意图的行为。
  • 由于执行意图与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目标的强度(goal strength),另一个是目标的激活(goal activation);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实验。

    Results and Conclusion

  • 实验1发现了执行意图和目标强度的交互作用:只有在被试具有高强度目标的情况下,执行意图才能够促进目标的实现。
  • 实验2发现了执行意图和目标相关程度(与任务有关/无关)的交互作用:只有在与任务有关的目标激活时,执行意图才能够达成目标行为。
  • 结论就是,执行意图达成目标行为的效率受到其上位的目标意图的影响

paper3 2007 执行意图相比目标意图,真的构建了目标和行为之间的桥梁?

1. Basic information

  • Tittle: Boosting Scholastic Test Scores by Willpower: The Role of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 Authors:UTE C. BAYER and Peter M. Gollwitzer
  • Publication date: 2007
  • Journal: Self and identity

2. Introduction

My question

  • 继续昨天的话题。执行意图是一种可以实现自动化自我调节的认知策略。纵观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其调节的效果上,少有研究探索其内在的机制。
  • 在这些实验中,执行意图条件一般是先让被试形成一个目标意图,然后再让被试形成执行意图。也就是说执行意图组的被试相比目标意图组,额外接受了if-then plan的训练。
  • 问题来了:执行意图相比目标意图组所出现的调节效应是否仅仅只是因为执行意图组的被试接受了更多的信息,了解了如何应对刺激,并不受所谓的自动化调节?
  • 根据Strategic Autom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2009)总讨论所述,目前能排除这一疑问的证据只有一个,来自于BAYER等人2007年的一个行为研究。

paper

  • 这一研究主要的目的并非解决上述疑问,而是研究执行意图对学业考试成绩的促进效果。
  • 该文章包含两个研究,研究一主要研究执行意图对数学测试的影响;研究二研究执行意图对分析推理能力的影响。这里主要关注研究二。
  • 研究二是一个单因素被试间实验,除了标准的目标意图和执行意图组,为了证明执行意图效果的唯一性,作者又增加了一组控制组:给予目标意图后,再给被试一个能加强自我效能的。
  • 其结果事实上都处于边缘显著。Hard to believe it!

个人总结

执行意图的来源

  • 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II)概念的提出,起源于1980年代晚期关于目标追求(goal striving)的研究。当时研究者发现目标和行为之间的相关不强,目标只能解释行为20%到30%的变异 (Gollwitzer 1999)。相比目标,个体过去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预测其未来的行为(事实上没那么简单,see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witness/201301/the-best-predictor-future-behavior-is-past-behavior for a discussion)。
  • 为什么目标对行为的解释力度如此之低呢?不是人们缺少目标,而是执行能力差(Gollwitzer 1999)。所以,需要研究的是如何促进目标的实现。
  • 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人格学家 Walter Mischel,20世纪引用量最高的25位心理学家之一(Haggbloom 2002),认为个体所处的情景才是关键因素。 情景往往比个体性格特点更具有决定性(determinative)。他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情景-行为连接(situation-behavior relations,se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son%E2%80%93situation_debate for a discussion)。他认为行为一致性最好的描述就是情景和行为之间的if-then关系,例如 “She does A when X, but B when Y.” 例如,一个人跟一群吸毒同伴在一起就可能产生吸毒行为,而当他离开吸毒同伴,得到一份全职工作后,他则可能戒掉这种行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贤者,远小人。
  • 而执行意图提出的思路是,如何促进目标的实现呢?通过if-then plan的方式。也就是人格学家 Walter Mischel所说的情景-行为连接。

    执行意图相关研究的问题(个人观点)

  • PM Gollwitzer实验室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基本的实验设计就是被试间设计,一组被试只形成目标意图,一组被试则形成目标意图后再形成一个执行意图。
  • 那么Gollwitzer他们的实验设计一个潜藏的思想就是,他们所研究的心理过程,都是涉及外显目标的,被试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 然后,内隐情绪调节(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和自发性情绪调节(spontaneous emotion regulation)的研究发现,个体在没有情绪调节目标,乃至没有被提供具体调节策略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情绪调节;
  • 另一方面,有意情绪调节(voluntary emotion regulation)的一系列研究(by JJ Gross),一贯也不提供给被试情绪调节的目标,只提供给被试情绪调节的策略。
  • 这三类情绪调节,在没有外显目标的情况下,一样发现了情绪调节效果的存在。
  • so,does the emotion regulation effects depend on a goal? I think it does not.

    References

  •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Koole, S. L., & Rothermund, K. (2011). “i feel better but i don’t know why”: the psychology of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Cogn Emot, 25(3), 389.
  • spontaneous emotion regulation: Drabant, E. M., et al. (200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ypical reappraisal use predict amygdala and prefrontal responses.” Biological Psychiatry 65(5): 367-373.
  • voluntary emotion regulation: Goldin, P. R., et al. (2008). “The neural bas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r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63(6): 577-586.